农大新闻

农大新闻

农大新闻

【喜迎党代会】继续教育学院:纵深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

发布时间:2024-03-22 点击:

自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学院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纵深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将高等教育资源引入农村基层一线,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更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为“三农”服务是高等农业院校的政治任务和重要使命。学院党总支始终把党建工作摆在首位,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推动教育教学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2011年以来,学院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主动承担了全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任务,坚持高位推进,高标准谋划,高质量落实,整合全校资源,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了培育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工作成效。

创新教育策略方式模式  努力让学员听得懂学得好用得上

定制化的教育策略。注重个性化教育,尊重农民大学生学员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一是精细选择专业。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结合本省乡村人才发展策略和学校的定位,学院为学员设计了专门的培养方案,涵盖了农林经济管理、农学、园艺、动物医学、公共事业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六大本科专业。同时,根据省委的指导意见,增设旅游管理专业,专注于培养乡村民宿领域的专业人才,鼓励乡村民宿业主和新农人参与乡村建设,激活农村闲置资源,推动乡村民宿产业、农民收入和乡村活力的提升,助力江西农文旅的融合发展。二是精心设置课程。为确保教育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相连,学院充分考虑地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趋势和农民的实际需求,构建了包含公共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的课程体系,将思政课作为公共课核心课程,强调红色基因的传承、三农问题的分析和乡村振兴政策的解读,确保新农人在党的正确方针下爱农务农兴农。教学过程注重实用和实效、线上和线下、课堂和现场教学相结合,使学员的学习效果最大化,真正达到听得懂、学得好、用得上。三是精心挑选师资。学校将优质教学资源投入到这一项目中,选择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授来授课,邀请了三农领域的知名专家、农业企业高管和创业先锋为学员讲学,还从已毕业的学员中聘请了18位农民导师“田秀才”定期来校授课,分享创业经验和体会,形成了专业教授+行业专家+“田秀才”强大师资阵容,保证了教学质量。

“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江西农业大学作为一所与农业紧密结合的高等学府,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农业人才。一是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活动相结合。在这一措施的推动下,学员们不仅能够接受到系统的农业知识教育,还能够深入到田间地头,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学院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为学员提供更为实用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二是常态化组织专家、教授走进田间地头,为学员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和平台支持。通过“一对一帮扶”“专家服务站”“博士工作站”“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员”等平台与手段,促进高校人才、技术、服务、管理等资源向农业农村一线流动。常态化组织专家走进田间地头上门服务,开辟田间课堂。为学员送信息、送技术、送服务、搭平台、解难题,构建全方位的教学服务体系。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员们的学习兴趣和成效。

“学历教育+创业”的培养方式。学院“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不仅注重学历教育,更强调创业能力的培养。这种独特的培养模式旨在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促使学员学历和能力双提升。一是为学员提供了全面的学历教育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不仅涵盖了农业、农村发展、生态保护等传统领域的知识,还涉及了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市场营销、法律法规等现代领域的内容。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自身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注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学院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员了解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坚持组织历届学员返校再培训,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训和头雁项目,帮助学员学习最新知识、技术和政策,构建全方位的教学服务体系。学校邀请了众多成功的创业者和企业家来校进行讲座和分享经验。这种学历教育+创新创业的培养方式,不仅使学员获得了学历和知识,更让他们掌握了创业的技能和方法。

不断提升实施成效  助力夯实农村人才基础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实施成效显著,品牌效应明显,不仅深受群众欢迎,而且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在提升学员素质的同时,为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推动基层教育事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培养的学员遍布江西农村一线,成为农村基层组织的顶梁柱、乡风文明的引领者、群众致富的新希望。这些学员在农业生产、乡村治理、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为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石。

2023年6月份,我校针对2014级到2021级培养的本科毕业7214名学员进行问卷调查,截至6月26日收回有效问卷6140份,经统计分析,入学培养后,培养成效显著。在6140名的学员中,共产党员占比69.4%;村两委干部以及乡镇干部占比47.39%。而且62.08%的学员都各自发展了自己的农业产业,学员产业情况见下表。毕业的6140名学员中,扎根农村比例59.18%;1465人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或招录为公务员或转为事业编;71人次获得国家级荣誉,274人次获得省级荣誉,1103人次获县级以上荣誉。


毕业学员运用所学知识,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运用先进农业科技与管理理念,助力农村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张爱芳是2019级本科学员,担任了彭泽县富民瓜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彭泽县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他带领村民将荒地变成瓜蒌种植地,村民每种一亩野瓜蒌可净赚1000元,目前项目带动上万农户参与,产品也迈向产业化之路,年产值过亿元,使瓜蒌产业成为彭泽县的特色产业。

学员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生产生活和农村社会管理,成为基层党组织的“顶梁柱”。他们带领村民创业致富、增产增收,增强了村民归属感和责任感;他们实施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提高了乡村治理透明度和参与度,为乡村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保障,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农民一姐、2013级专科、2016级本科学员、党的二十大代表石玉莲,窝在乡村潜心种粮,科技探路致富脱贫,凭着一股子韧劲与拼劲,闯出了新型职业农民之路。


学院设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专题,提升学员道德文化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农村移风易俗的关键力量,涌现出众多新时代乡村好人、道德模范等。工程注重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鼓励学生参与乡村文化活动,推动乡村文化繁荣与发展。这种做法丰富了乡村文化内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致富带头人、2018级本科学员、永丰县佐龙乡富裕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钟光平,带领村民种良心菜,让富裕村真正走上了富裕之路。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启动以来,这项培育农村人才、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新项目,便引起了国内主流核心媒体的广泛关注。从2018年1月25日《农民日报》的《江西“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5年培养农民大学生4万余名》深度解析,2018年1月26日《央视新闻联播》的“培育农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专题报道,再到2018年5月28日《人民日报》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特写,这些报道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了该工程的实际成效和社会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纵深推进的成效日益显现,对于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2021年9月20日,《江西日报》头版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江西农业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实施十周年掠影》为题,全面回顾了该项目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显著成果。同年10月26日和11月26日,《江西日报》和《农民日报》头版分别以《培育高素质农民 谱写强农兴农之歌》和《乡土人才香、乡村振兴活》为题,进一步强调了该项目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2023年5月5日,人民日报在《学新知识 长真本领 挑“金扁担”》一文中,通过“人民眼育好用好乡土人才”专栏,深入报道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2022年4月,新华每日电讯、新京报及人民日报国际版等媒体对我校聘请农民导师登上高校讲台的创新举措进行了报道,这一举措不仅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进一步提升了该工程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相关报道的关注度达到了10万+。

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共同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我们坚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江西农业大学第四次党代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成果。


 供稿:继续教育学院      审核:汤雄杰


作者:

责任编辑:yuanjia